静电危害
静电吸附灰尘、静电放电(ESD)可能击穿电子元件(如芯片、电路板),导致功能失效。
防静电机制
导电型:材料中添加碳粉、金属纤维,表面电阻≤10^4Ω,快速导出静电。
抗静电型:添加表面活性剂,通过吸湿降低表面电阻(10^6~10^9Ω),缓慢释放静电。
静电消散型:介于导电与绝缘之间(10^4~10^11Ω),均匀消散电荷,避免局部放电。
国际标准
ANSI/ESD S20.20:规定电子元件包装的防静电要求。
IEC 61340-5-1:静电防护体系认证标准。
材料类型 | 特性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PS+碳粉 | 成本低,表面电阻10^3~10^5Ω,黑色外观,耐磨性一般 | 普通电子元件托盘、工具收纳 |
PET/PP+防静电涂层 | 透明或半透明,表面电阻10^6~10^9Ω,需定期维护涂层 | 精密仪器展示包装 |
导电PE | 柔韧性好,抗冲击,表面电阻≤10^4Ω,可重复使用 | 半导体晶圆运输、高价值元器件 |
PLA+防静电剂 | 生物降解环保材料,但防静电性能稳定性较差 | 绿色电子包装(实验阶段) |
材料改性:在塑料颗粒(如PS、PE)中混入碳纤维、抗静电母粒,确保均匀分散。
表面处理:成型后喷涂防静电液(如季铵盐类),但耐久性受环境影响。
模具设计:避免尖锐边角(减少摩擦生电),深腔结构需优化脱模角度。
环境控制:生产车间湿度控制在40%~60% RH,减少静电积累。